合并报表权益法和成本法的区别
合并报表是企业将全部资产和负债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一个整体,并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过程。在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通常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法。成本法是以初始投资成本为依据,进行后续计量,而权益法是以公允价值为依据进行核算。
一、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成本法:
成本法适用于能够实施控制的子公司,通常是对子公司持有50%以上股份的情况。在使用成本法核算时,母公司以初始投资金额为基础进行后续计量。收到利润或现金股利时,确认为投资收益,不影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权益法:
权益法适用于合营、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通常是对子公司持有20%-50%股份的情况。使用权益法核算时,母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企业的利润,按该比例调整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价值。
二、核算方法不同
成本法:
成本法是以发票和账本上的金额为依据进行核算的。在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母公司将初次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按照成本法规定的规则进行后续计量。当收到利润或现金股利时,将其确认为投资收益,不影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权益法:
权益法是以公允价值为依据进行核算的。在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母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并按该比例调整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价值。被投资企业的利润按照权益法核算,作为母公司的投资收益,并调整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余额。
三、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
1. 核算方法:
成本法是以发票和账本上的金额为依据进行核算,将初次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权益法是以公允价值为依据进行核算,按照持股比例调整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价值。
2. 适用范围:
成本法适用于能够实施控制的子公司,通常是对持有50%以上股份的情况。权益法适用于合营、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通常是对持有20%-50%股份的情况。
3. 处理投资收益:
在使用成本法核算时,收到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被确认为投资收益,并不影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使用权益法核算时,被投资企业的利润按照持股比例计算作为投资收益,并调整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余额。
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使用的成本法和权益法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核算方法。成本法更适用于能够实施控制的子公司的情况,以发票和账本上的金额为依据进行核算。权益法更适用于合营、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以公允价值为依据进行核算。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 上一篇:2022利息会高还是低